(資料圖片)
經過為期兩年的調查,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陸域生物“家底”摸清:共發現陸生物種534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整體狀況屬于中等水平,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物種較豐富,特有屬、種較多,局部地區生物多樣性呈現高度豐富。近日,調查單位提交的《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及保護對策示范研究成果報告》通過專家組驗收。
2020年,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申報了江蘇省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啟動鎮江豚類保護區陸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此次調查地點位于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陸域及岸線濕地范圍,涵蓋鎮江市潤州區、丹徒區和揚州市廣陵區,項目實施區域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旨在重點掌握豚類保護區內陸域生物資源現狀,分析生物多樣性變化因素,為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的政策措施,提升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此次調查,調查人員共發現高等植物野生種73科182屬272種。其中,焦北灘植物的物種數量、多樣性指數和豐富度指數均明顯高于江心洲、高橋等其他區域,說明焦北灘的植物多樣性較高,這主要是因為焦北灘具有次生林、濕地、內部河流等多種生境類型,較保護區其他區域生態修復程度高,人為活動干擾很低,使得該區域成為野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地。調查還發現了7種國家級保護植物,分別是蘇鐵、銀杏、水杉、胡桃(核桃)、樟、櫸樹和野大豆。其中,野大豆為此次調查發現不多的野生珍稀種群,為國家重點保護珍稀野生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陸生脊椎動物方面,此次調查共記錄兩棲動物1目3科4屬5種,分別為澤陸蛙、中華蟾蜍、金線側褶蛙、黑斑側褶蛙、飾紋姬蛙;實地發現6種爬行動物,分別為多疣壁虎、赤鏈蛇、烏梢蛇、紅紋滯卵蛇、黑眉錦蛇和短尾蝮;調查到鳥類128種,其中東方白鸛、白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琵鷺、小天鵝、鴻雁、棉鳧、鴛鴦、黑翅鳶、黑耳鳶、鳳頭鷹、赤腹鷹、松雀鷹、蒼鷹、灰臉鵟鷹、普通鵟、紅隼、灰背隼、紅腳隼、游隼、水雉、小鴉鵑、縱紋腹小鸮、長耳鸮、白胸翡翠、云雀、畫眉、震旦鴉雀等25種鳥類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實地調查到哺乳動物共計11種,其中刺猬、草兔、華南兔、黃鼬、狗獾、豬獾6種已列入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此外,此次實地調查共采集到陸生昆蟲物種數112種,隸屬于10目56科108屬。
“總體而言,調查區域生物種類較豐富,包含部分較珍稀的物種,暗示較為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重點保護對象——長江江豚被發現的數量和頻次也比以往大幅增加。”課題驗收專家組組長,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院長、環境生態研究所所長杜道林教授認為,幾年前豚類保護區內違規建設的大江風云和農業種養殖項目,不僅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可能導致外來生物的入侵。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指出相關問題后,違法建設最終被取締,并同步實施生態修復。經過此次調查發現,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修復,整個生態系統結構也得到了恢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調查發現部分外來入侵物種等,這些都說明了豚類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恢復,因此還需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王召根 方良龍)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