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6日,記者走進位于句容市白兔鎮上榮村的大力山,昔日的工礦廢棄地已變成了金黃的麥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5位農機手正駕駛著小型旋耕機進行翻耕,一片片梯田被推平、翻新,一幅生機盎然的農忙畫卷徐徐展開。
幾年之隔,兩個天地,這塊“沉睡土地”里墾出1028畝好農田。“今年是小麥種植的第2年,共種植近1000畝,畝產達300公斤。之前還種過玉米、高粱等,收成都不錯。”經營者周生亞說,小麥收割完,梯田翻耕后接著種大豆,讓土地不閑置。
為深入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路徑,句容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探索礦地融合的過程中,前期通過充分調查摸底,2018年啟動大力山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早年間,因開采過度,大面積原始山體、地形地貌和植被被挖掘破壞,惡劣天氣下極易發生坍塌,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同時,由于產業結構調整、道路改線、建筑物廢棄等因素,大力山遺留了大量工礦廢棄地,不僅占用了寶貴的空間資源,還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句容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復墾中心主任趙億榮介紹,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將工礦廢棄地整治成可以耕種的農田,考慮區域高差,復墾后的耕地采用了梯田模式。
為節約資源,山體中破碎出來的石材就地利用,將整個項目區分成了475個田塊。“通過梯田修筑、溝渠路配套、護路林網等建設,不僅有利于改善水土結構和田間小氣候,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可以改善人文、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平衡和穩定區域生態系統。”趙億榮說。
“對工礦廢棄地進行復墾,既有效提升土地質量、提高耕地產出率,還能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村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趙億榮說,礦地融合為地方經濟和城鎮建設爭取發展空間,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對統籌城鄉發展和改善農村面貌起到積極作用。
復墾后,原本“沉睡”的工礦廢棄地成了種糧戶眼中的“好農田”,同時也催生“好錢景”,為20多名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村民巫文華開心地說:“我們在家門口就有事情做,平時在這里幫幫忙,既方便又有錢掙,何樂而不為!”(潘雪芹 滕慶海 張鳳春)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