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江蘇正持續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向著智能綠色方向增量擴面。2022年全年新增拖拉機2萬臺,其中1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1.46萬臺,占比達71%。
江蘇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以全國3.8%的耕地,生產出全國1/20的糧食產量。2022年江蘇小麥總產273.1億斤,小麥機收損失率降低1%,就能挽回近3億斤小麥損耗。為減少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江蘇加快推進耕地碎片化整治、開展實用性農機培訓、加強糧食產后現代化服務體系建設,多措并舉深挖減損潛力,最大限度保障減損增收。“三夏”大忙開啟以來,省農業農村廳成立13個工作組,下沉一線開展包市分片指導。據監測,今年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控制在1%以下。
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降低機收損失率、建設高標準儲糧倉,這只是江蘇在做好糧食生產后半篇文章——減損這道必答題時所展現出來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圖景。放眼廣袤田疇,科技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種業種源、農機農藝、農技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十年間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2%,全國已建成9億多畝高標準農田,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
夏糧增產豐收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的生動體現,背后是農業科技的保駕護航,更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從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牛拉人耕,到現在智能化的高標準農田、機械化作業,從以前的看天吃飯到現在旱澇保收,農民在糧食生產的方式方法上發生了翻來覆去的變化,也見證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斷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堅持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科技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壯大。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政策引導和鼓勵扶持,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促進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整體提升,讓更多“土專家”“田秀才”成長起來,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強國必先強農。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25年,力爭突破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術和短板技術,農業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穩居世界第一方陣,生物育種、農業5G應用、動物疫苗等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據測算,在生產條件相同、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僅通過提高農業技術到戶率,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便可達10%以上。在耕地資源有限、播種面積增加困難的情況下,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更多、更好的糧食,就能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舟季)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