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上海一對80后夫妻在社交媒體稱存款到300萬元決定雙雙退休,引發廣大網友對準備多少錢才能退休養老的熱議。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表示:“每個不同的家庭,可以從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可能的意外性支出、退休之前需要儲蓄多少三個方面去考慮,而需要儲蓄多少,又與投資和儲蓄方式有關,大體上可以參照國際上的‘70-80原則’,即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達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80%就可以”。此外,陳秉正還表示,購買商業保險將成為很多居民家庭退休財務準備的重要選擇。
該如何儲備自己退休后的養老金,又該準備多少?陳秉正在近日的一場媒體交流會上分析,假設一個人退休生活有25年,在退休的時候把所有的財富作年金化的處理,即分成25份,每份就是4%,按照每年花掉“4%原則”,即使沒有做任何投資,把自己所有的財富在有生之年全部消費掉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種最理性的、可以使人終身效應最大化的一種安排。此外,上述“4%原則”對應還有“300原則”,即25年有300個月,在300個月中將所有的財富分成300份,一個月花一份,直至正好全部花完。
但事實上不一定是這樣的情況。比如將這筆錢做一個投資組合,投資組合中至少要有60%左右的資金購買一個股票指數基金,40%用于購買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從長期來看,這樣的投資組合收益率很容易達到10%以上。若投資收益好的話,最后財富還會有剩余甚至可以傳承。
但陳秉正強調,無論是“4%原則”還是“300原則”,可能忽略的一些問題有:如果投資收益比較低,錢還是夠花,但是最后剩得不多了;如果通貨膨脹比較高,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10年、20年后,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4%肯定就不夠;如果出現一些意外性事件如重大疾病,4%可能也是不夠的,因此想要不受通脹影響還是需要做適當比例的權益投資。
養老儲備到底需要多少才夠用?陳秉正認為,每個不同的家庭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慮: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可能的意外性支出,退休之前需要儲蓄多少。而需要儲蓄多少,又和投資和儲蓄方式有關系。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方面,大體上可按照現在國際上通行的“70-80原則”,即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能夠達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80%標準來做退休財務準備。
在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彭勃看來,一般養老金的替代率在70%-80%,世界銀行的建議是不低于70%,否則生活品質將會下降。“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從70%迅速下降到45%。假如單純依靠養老金來養老,退休以后的收入相比之前會有很大的下降。”
具體到個人,彭勃認為養老不光是一個儲蓄問題,還要考慮到長壽風險,近些年平均壽命大概每4-5年增長一歲,也就是說退休后可能會有40年左右甚至更長的生活,要對養老金增長和健康支出做出合理的判斷。
此外,《2022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居民退休財務準備方式上,未退休受訪者中有43%的人購買了商業保險,在已退休受訪者中有40%的人購買了商業保險,且商業保險已經超過銀行儲蓄,成為了除社會保險外最主要的退休準備方式。從產品層面來看,商業保險具有保證收益、長期鎖息、多樣化領取、附加保障及康養服務等獨特優勢,滿足了不同群體多樣化的退休準備需求,比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的銀行儲蓄更具有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已退休人群還是未退休人群,壽險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保險品種,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購買過壽險。其次受歡迎的是商業養老保險和健康險,42%的未退休者和34%的已退休者購買過商業養老保險,36%的未退休者和27%的已退休者購買過健康/醫療/重疾險,而投連險和長護險作為非主流保險品種,投保人對其了解較少,購買比例也較低。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