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3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機遇之城2023》報告。從全國來看,排名前四位的城市仍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后面六位分別是杭州、南京、武漢、蘇州、成都、天津。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快報》記者觀察到,在大灣區,“9+2”城市總體表現亮眼,多個灣區城市在各維度名列前十。普華永道廣東市場主管合伙人王斌向記者表示,數字經濟對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帶動效應充分顯現,多項數據表明,數字經濟已成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三大中心城市起示范引領作用
粵港澳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大灣區總體經濟實力強勁,在《機遇之城》多個維度表現突出,特別是“智力資本”、“經濟影響力”、“宜商環境”四個維度上優勢較為集中,3個城市進入這些維度的前10名。深圳、廣州、香港在大灣區處于第一梯度,對城市群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
深圳總分排名全國第三位,“技術與創新”、“宜商環境”保持去年的首位;廣州總分在全國排名第四位,“智力資本”維度重回全國排名第一,以優質的人才資源支撐科技和產業發展;香港在全國排名第16位,在“城市韌性”和“經濟影響力”兩個維度位列第一,有極高的企業吸引力和全球開放度。
第二梯度的佛山、東莞、珠海、澳門在“技術與創新”、“城市韌性”、“交通和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等維度表現位列全國中上游。第三梯度的中山、惠州、江門、肇慶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和產業空間優勢,在核心城市帶動和產業輻射之下,將產生新的發展潛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撐起數字經濟優勢
在《機遇之城2023》中,多項指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實力已充分顯現。“技術與創新”維度通過數字城市、移動互聯、高新技術企業、專利授權、新能源汽車普及率等變量,觀察數字技術與創新應用對數字治理和數字經濟的作用。大灣區城市在該維度總體表現突出:深圳、廣州得分位列全國首位和第二,其中深圳在“專利授權量”和“高新技術企業”兩個變量位列第1和第3位。數據表明,大灣區在技術研發與企業應用等整體創新實力較強,以技術創新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明顯。
在該維度的“新能源汽車普及率”變量中,深圳排名第1,廣州排名第4,這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大灣區的完整布局和消費需求不無關系。王斌強調,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大灣區數字經濟的支柱,并在生態布局上與京津冀、長三角走出了差異化道路,未來將加強城市間協同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鏈能級和在全球供應鏈話語權。
此外,報告還顯示,廣州在“智力資本”、“區域重要城市”、“宜商環境”三大與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維度表現突出。得益于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和科研基礎,廣州今年在“智力資本”維度排名重回第一。其中,高等教育規模廣州多年保持全國第一,企業R&D經費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列第5、6,科研和人才資源優勢顯著,得益于廣州成規模的高等教育以及開放包容的人才吸引政策。
需要強調的是,廣州的區域優勢突出,在“區域重要城市”維度中,廣州連續多年排名第二,僅次于上海。廣州在飛機起降航班、貨運總量及會展經濟變量排名第3,客運總量變量排名第6。
關鍵詞:
質檢
推薦